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经验交流
湖北省财政厅加强网络建设促进政务公开

近年来,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湖北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促进财政政务公开,为深化财政改革和强化财政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有效保障。

一、立足于早起步,夯实工作基础

我省财政信息化工作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将信息网络建设与政务公开结合起来,现已经历了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单机应用为特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起步阶段、以支撑财政业务的任务驱动为特征快速发展阶段和以资源整合为关键的系统初步整合阶段。财政政务逐步实现了由局部公开向全面公开、由单项公开向系统公开、由内网公开向外网公开。财政信息网络建设和政务公开的基础不断夯实,逐步形成领导重视、齐抓共管的局面。

领导重视是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会议,时任省委书记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同志亲自动员、部署电子政务工作。省政府成立电子政务建设专班,省政府领导多次召开会议或作出批示提出明确的要求。厅党组坚持“五个统一”、“三个一体化”的要求,将财政信息网络建设和政务公开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经常协调、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将各市州、县(市、区)财政信息化建设、政务公开纳入对各地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量化考核,与省对下激励性转移支付挂钩。

齐抓共管是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财政信息网络建设是综合性、广泛性、艰巨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财政信息部门的事,也是财政业务部门共同的责任。为推进财政信息网络建设,促进财政政务公开,省财政厅要求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深度融合,通力配合。全省财政业务部门与财政信息部门加强协作,信息部门对财政业务深度介入,与业务部门经常沟通;业务部门主动提出应用需求,和信息部门紧密联系,形成了信息网络建设、政务公开的合力。

机构和队伍建设是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财政信息化建设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归根到底靠人来实现。省财政厅早在2003年就下发文件,要求市州、直管市、林区财政局成立信息中心,县(市、区)财政局成立信息工作机构或工作专班。2005年,省委、省政府决策在全省实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后,省财政厅又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以信息部门为政务公开的技术支撑主体,成立政务公开工作专班。目前,全省多数市州和县(市、区)均成立财政信息管理机构和政务公开工作专班,并成立了由各级财政部门一把手负责的财政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由各级纪检、监察牵头,各业务处(科)共同参与的办公室。省财政厅信息中心去年经厅党组特批公开招收技术骨干,今年又新招录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充实信息网络建设和政务公开的力量。另一方面,我省注重加强队伍建设,分层次、多渠道组织培训,不断提高全省财政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立足于广覆盖,健全信息网络

财政政务公开要以信息网络为载体,财政信息网络应以财政政务公开信息为主体。信息网络是财政管理信息的运行基础,支撑着以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的主体财政业务应用,也为财政政务公开提供服务平台。我省从财政改革发展、财政政务公开的实际出发,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建立纵向联接各市州、县(市、区),横向联接各预算单位、税务机关、金融系统的财政工作专网,初步实现上下、左右、内外的互联互通。

加强财政局域网建设。省财政厅及部分市州、县(市、区)财政部门建成了支撑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站的局域网。在局域网建设中,省厅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及要求,召开现场会进行部署,着力推进计算机机房标准化建设。目前,市州和大部分县(市、区)财政局均完成标准化机房改扩建工作。

加强财政城域网建设。省、市州县(市、区)建立了以国库集中收付系统为主体,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业务系统为重点的城域网。宜昌市财政局重视财政专网建设,租用广电双回路光纤专网,与互联网完全物理隔离,100M带宽直达每个用户桌面,实现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国库执行信息、预算外总账及查询、社会救助优抚资金信息管理等多个财政业务系统网上运行。

加强财政广域网建设。省厅统一租用光纤线路,统一结算租用费用,统一配备网络设备,建成了省到市州,市州到县(市、区)的三级财政广域网,承载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工资统发、政府采购等财政核心业务系统。

三、立足于优效能,推进业务应用

财政信息化建设不是为建设而建设,不是搞形式、装脸面、做样子,而是为应用而建设,为实效而应用。因此,全省财政部门围绕业务应用狠抓财政信息化建设,在推进业务应用过程中实施财政改革和加强财政管理,逐步实现财政政务公开。全省以国库集中收付系统建设为先导,大力加强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部门预算等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了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编制系统建设方面,市州和省直部门使用部门预算编制软件编制年度部门预算,省、市(州)、县(市、区)全部使用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统计上报财政供养人员及单位信息,政府采购管理系统实现与国库集中收付系统对接,省、市(州)和部分县(市、区)使用财政工资统一发放系统发放工资。预算执行系统建设方面,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财税库联网系统,并开展应用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系统、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非税收入信息系统、会计人员管理系统、教科文预算执行、农村义务教育财务管理等业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发使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系统,建立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入、统计报告信息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高效管理,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及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系统建设方面,推广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公文等方面逐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特别是国库集中收付系统,起步较早,力度较大,效果较好,为推进财政改革与管理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我省按照大平台建设思路,围绕理顺业务关系,建立信息共享、协调工作的业务规范,稳步实施移植整合工作,积极试行财政系统统一的数据平台建设工作。省财政厅20066月召开各市州和部分县市金财工程可研报告编制座谈会,重点就大平台建设规划进行研究和部署。200712月又专门召开全省各市县业务及技术骨干参加的大平台建设技术培训会,对应用支撑平台建设业务进行培训和部署,确立了试行大平台建设的具体思路、重点和举措。省财政厅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实施省电子政务一期工程的单位后,积极配合省电子政务办自主开发和移植《财政决策支持系统》、《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系统》,促进了省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整合。黄冈市财政局以财政业务科学化管理和财政数据安全管理为重点,在财政业务集中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资源整合,逐步统一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总帐、政府采购、财税库联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非税征收管理等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并对数据库的运行模式、结构进行了调整优化。

各财政业务系统的推行,提高了全省财政部门的行政效能和服务效率,也提高了财政政务公开的深度和广度。全省财政部门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财政管理手段和工具从过去手工化、低效化逐步迈向自动化、高效化。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财政核心业务,上线运行以预算编制、执行为核心的相关业务系统,使财政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和规范。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完整保存宏观经济分析、财政预算执行等方面的数据,既为宏观决策提供了数据保障,又为财政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

四、立足于真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公开是监督的前提和手段。为促进决策科学化、监督社会化和理财民主化,全省财政部门把政务公开作为财政管理的一项“刚性”制度,以信息技术和公众网站为依托,以实施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坚持真公开、实公开、常公开、全公开,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公开载体,丰富公开内容,不断拓展政务公开领域,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和部门单位对财政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省财政厅坚持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财政政务公开的突破口,不断创新政务公开方式,积极利用财政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工作透明度,拓展公众的监督渠道,加强对理财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对财政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除涉及国家机密事项外,都向社会发布,做到规则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建立“阳光操作体系”,打造“阳光财政”。

200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由省财政厅牵头,在互联网上公开财政与编制政务。省财政厅创新研发,采用大集中模式,通过一套网站管理平台构建县市虚拟网站,实现个性化服务、本地化运维,按期完成《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的设计与研发。创新管理,举全省财政信息系统之力,开发设计财政专项资金数据采集和机构编制、人员信息数据采集软件,全力做好《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的网页设计、功能定制及数据录入工作。创新机制,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的技术保障工作与信息技术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政务公开网技术保障检查与考评机制,考评结果作为分配年度财政信息系统网络运行维护补助奖励和全省“金财工程”建设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建立《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技术保障运行机制。特别是通过“网上建议”、“网上咨询”、“网上投诉”和“网上答复”,畅通人民群众履行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渠道,被人民群众誉为服务民众、接受监督的“民心网”、“德政网”。全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站运行两年来,累计接到相关查询电话、来信来访17925多次,答复、处理网上建议、咨询、投诉15281件,有效畅通了人民群众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渠道,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作为一项在全国首开先河的工作,受到全省干部群众、兄弟省市区、中央有关部委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0774日,《人民日报》以《谁领钱、谁占编,上网可查》为题,对我省开展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厅公众网站建设也进一步加强,发挥了政务公开的平台作用。

五、立足于细运维,创新保障机制

全省财政部门坚持将服务财政改革与管理、服务政务公开作为信息网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网络整合、优化与拓展工作,建立起统一、规范、高效的全省财政信息网络运维体系,为财政改革、财政管理和政务公开提供可靠、有力的技术保障。

加强运维保障。信息网络运维优化是财政业务系统、财政工作专网、财政外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根本措施。省财政厅高度重视运维工作,制定了机房、专网、网站等相关运维规范。20073月还专门召开湖北财政信息网络建设数据安全和系统运维建设研讨会,邀请大学教授、技术专家为业务骨干培训。荆门市财政局坚持把财政信息化运维作为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入整合机制、市场机制、竞争机制、问效机制、岗责机制和长效机制,将部分信息化运维服务外包,将服务质量与服务费挂钩,围绕稳定加强硬件设备运维,围绕畅通加强网络系统运维,围绕中心加强业务软件运维,围绕公开加强财政网站运维。宜昌市财政局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确定技术实力较强、政治可靠、服务态度好的电脑公司,由公司委派技术人员在财政局从事技术服务,并根据需要随时增派人员,信息中心进行统一管理。

加强制度规范。财政信息网络建设及政务公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保障。省财政厅积极探索财政信息网络建设和科学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坚持以制度管钱、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制定管理制度,细化管理目标,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要求。近年来省财政厅先后制定全省金财工程建设规划、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财政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为促进大平台建设,省财政厅制定金财工程系统软件开发应用暂行规定、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增强财政应用系统的规范性和互联性。为做好财政政务公开工作,省财政厅制定政务信息公开规定、政务公开事项目录、网站管理制度、网站技术保障规范等,着力构建全省财政系统信息网络建设长效机制。为加强对信息网络建设、政务公开的督促指导,省财政厅制定信息网络建设、政务公开量化考核办法等,将考核结果与激励性转移支付挂钩,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检查、考核结果有奖惩。

总结近年来我省加强财政信息网络建设、促进政务公开工作,我们感受到:一是财政信息化建设应坚持统筹兼顾。就是综合考虑多方实际情况、调动多方可用资源,坚持技术与业务相结合,把信息技术融入财政业务之中,两者互动互促,实现科学理财、精细理财。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既立足当前又谋划长远,既有技术的先进性又不出现资源的过剩性。坚持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应用相结合,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业务应用,全面提高业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利用效率。坚持开发新建与资源整合相结合,整体规划,分步推进,避免大拆大建,减少损失浪费。二是财政信息化建设应坚持规范推进。就是坚持按照“五个统一”、“三个一体化”的要求推进。“五个统一”原则是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三个一体化”要求是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做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和统一管理,才能实现管理一体化;只有做到统一业务规范,统一设置财政管理业务主次,才能做到业务一体化;只有做到统一数据库支撑平台,统一技术标准,才能做到技术一体化。三是财政信息化建设应坚持齐抓共管。财政信息化建设是综合性、广泛性、艰巨性较强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财政部门的信息化工程,也是政府的信息化工程;不仅是财政信息部门的事务,也是财政业务部门共同的责任。这就要求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要深度融合,通力配合,做到技术部门对财政业务深度介入,与业务部门经常沟通;业务部门主动提出应用需求,和技术部门紧密联系。四是财政信息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财政信息化建设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归根到底是人脑指挥电脑,也是电脑反作用于人脑。因此,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一体化、现代化和先进性和管理理念和设计理念,研发融先进性、适用性和兼容性于一体的业务应用系统。这就需要加强宣传、加强培训,培养甘于清苦、乐于奉献,精通信息网络技术,熟悉财政业务的专业技术队伍。同时,也要求全体财政干部不断增强现代信息技术意识,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利用应用系统处理财政业务的能力。

虽然我们在加强财政信息网络建设、促进政务公开工作方面付诸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感觉到:一是信息化基础不够统一,系统分割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缺乏统一的规划实施、标准应用、编码规范、端口对接、资源共享和运行维护,存在各自为政、损失浪费、运行低效、安全隐患等问题。二是互联互通状况较差,预算编制和执行系统间、财政与单位间、上下级财政间以及财政“三网”内并未有效实现“三通”,呈现系统孤立、信息孤岛现象。三是技术与管理并未真正做到有机融合、互促共长,在管理手段技术化、技术运用管理化方面存在欠缺等等。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强化“一体化”管理,营造“一起动”氛围,贯穿“一条线”思路,进一步强化全省财政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网运行维护建设、财政政务公开长效机制建设和财政信息干部队伍建设,为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以及打造“阳光财政”做出贡献。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电子邮箱:webmaster@mof.gov.cn
技术支持:财政部www.bet36365.com
邮编:100820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