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经验交流
河北省财政信息化建设经验与体会

一、工作特色

1、建成了以“三网、两频、一中心”为基本架构的全省财政信息网络枢纽。一是建成“三网”架构的网络体系。“三网”即连接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的广域网,连接省市县本级财政部门的局域网和连接同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城域网。目前,省市县三级均有备份的广域线路网络;局域网建设上,省级信息点已超过1000个,各市均超400个,每个县也均达200个;城域网建设上,省市级财政都已实现一级预算单位和部分二级预算单位的连接。二是建成并完善了覆盖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的视频会议和音频电话系统。目前,全省网络会议可直接开到县,IP电话为零资费。三是建成了全省财政数据中心,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策略备份。四是初步搭建了全省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在省市县三级均部署了病毒防御系统、架设了防火墙,并通过虚网(VLAN)划分等技术方法,对网络资源进行了合理分配,全面提高了网络的安全防御能力。

2、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省市县三级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一是省级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开发和推广应用了预算编审、指标管理等14个业务系统,同时积极开展应用整合,使各业务软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初步建起了覆盖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环节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二是各市财政初步搭建起市级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全省11个市已普遍应用了预算编审、指标管理等7个核心业务软件,有效促进了财政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规范。三是大多数县应用了平台统一的县级版软件。以财政部应用支撑平台为基础,我省开发了一套集预算编制、执行、非税收入于一体的县级版软件,该软件已在100多个县应用。尚未使用县级版软件的县,也都应用了总预算会计、工资统发等核心软件。

3、建成了内网、专网、外网信息网站。一是内网网站建成了60多个主栏目,涉及财政业务、行政管理、财经资料、新闻、文化教育、文化休闲、交互交流及日常服务8大类信息,已成为广大财政干部了解信息、交流工作、查询资料必不可少的窗口。2007年,全系统仅内网网站日均发布工作信息达千余条。二是专网网站已覆盖100多个省直部门,成为财政部门与省直部门间业务办理与沟通的桥梁。三是省级外网网站建设不断完善,市级外网网站的建设率也达到了82%。外网网站具备财政工作宣传、政策咨询、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已成为社会了解财政工作、财政部门展示良好公众形象的重要窗口。

4、财政统计分析工作有序开展,数据的深层次利用成为可能。近几年,我省在业务系统建设较为完善的前提下,有序开展了财政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工作,并初见成效。一是实现了财政收支旬、月报的系统自动汇总、自动报送。我们在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中开发设计了旬、月报自动生成模块,该模块能够从总预算会计帐系统中自动提取数据,按照设定好的对应关系和统计口径自动生成收支旬、月报,并逐级上报。此项业务的实现,为更好地开展年度决算和财政横、纵向数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各级领导全面掌握财政收支和经济运行情况、安排部署财政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支持。二是积极开展专项财政资金统计分析工作。我省以保定市为试点,率先开展了支农专项资金的跨部门统计分析工作。保定市财政局信息中心牵头,协调7个涉农资金处室,以预算、国库、总会计等相关系统的数据为基础,对各项支农资金收支信息进行了整合,实现了支农资金各种报表的自动生成,及实时的汇总查询、按处室查询、按项目查询及按支农资金使用类别查询,解决了支农资金“部门说不全,一个人说不清”的难题,为领导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

5、实现了预算汇编和会计凭证的自动生成。我省的部门预算方案是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根据预算单位填报的基础资料、按照统一的经费计算模型和统一的支出标准定额自动生成的,上报人大批复的部门预算方案也全部由软件系统统一生成,实现了部门预算方案的自动生成。预算汇编自动生成的过程是:各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要求填报预算单位基础资料(见附表),经财政部门审核无误后,按照统一的支出标准定额和统一的经费计算模型(如:办公取暖费=办公用房核定面积×办公取暖费定额),首先分别计算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分项所需经费,然后再与专项经费累加,即可计算出该单位的部门预算方案。最后,根据预算方案自动生成软件即可生成格式规范的预算方案,报人大审批。同时,我省通过预算编审系统编制的年初预算,可直接进入指标管理系统;指标管理系统预算追加、调整、下达的结果自动进入国库支付系统作为预算执行的依据;国库支付系统执行的结果进入总预算会计系统并可自动生成总预算会计凭证。这样,实现了业务数据在整个财政管理过程中的单点录入,全程共享,极大的提高了各业务处室的工作效率。

6、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实时反映。我省业务系统建设虽然是随着部门预算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等的推进逐步建立起来的,但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对每个业务系统,不是从单个MIS系统的角度进行设计,而是站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全局高度,按照“财政业务一体化”建设思路进行规划设计,所有业务系统都基于一个底层平台、一个数据库,从而避免了财政系统内“信息孤岛”的存在。目前,我省的指标管理、国库支付、工资统发和总预算会计等业务系统中的数据都保存在一个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可及时查阅税收收入入库、预算指标调整、用款计划填报审核、支付申请审核、银行清算等各个环节的资金收支情况,可实时反映任意时间点的财政资金运行情况。

二、组织管理

1、创建了科学的规划体系。我省紧扣财政改革与发展主题,科学制定了“金财工程”发展战略。一是制定了财政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在圆满完成“金财工程”建设各项具体任务的基础上,将信息中心逐步建成“五大中心”,即财政网络中心、业务计算中心、财政数据中心、系统运行中心及决策信息中心,使信息中心成为财政改革的技术枢纽和财政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门。二是设计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搭建以“三网、两频、一中心”为基本架构的全省网络枢纽框架;第二步,构建覆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财政业务应用系统;第三步,完善决策支持系统,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三是认真谋划“金财工程”年度工作计划,每年确定一项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业务工作,作为当年“金财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金财工程”启动以来,先后确定2002年为“金财工程”建设的“网络年”、2003年为“开发年”、2004年为“整合年”、2005年为“应用年”、2006年为“制度建设年”,2007年为“标准化建设年”,实现了一年一个新台阶的稳步发展。

2、构建了一套标准化管理机制。我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科学制定了一整套细化的操作性强的“金财工程”建设实施规范。以此规范为标准,我省从2007年起,开始在全省逐步实施“金财工程”标准化建设工作。目前,我省省市两级和近30个县基本纳入了标准化管理轨道。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我省“金财工程”建设技术上的统一和管理上的规范。

3、构建了一套管理创新机制。一是创新工作方法。遵循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先进性与实用性高度统一、高性能与低成本高度统一、安全性与适用性高度统一的“四统一”原则,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进“金财工程”管理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二是创新工作内容。遵循技术与业务并重、服务与管理并重、省级建设与市县建设并重、本部门建设和其他部门建设监管并重的“四并重”原则,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拓展业务范围,整体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工作。三是创新工作制度。立足我省实际,从无到有,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应“金财工程”要求的管理办法、运行制度与标准体系,确保了“金财工程”建设的有章可循。

4、搭建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我省从管理、业务、技术和行政等多个层面,研究制定了涉及标准化管理、网络管理、软件应用、机房管理、网站管理、数据标准等方面的30多项工作制度,在国内率先建立起了“金财工程”制度保障体系。

5、构建了一套人才队伍保障机制。一是抓好机构设置,强化队伍建设。目前,省市两级财政和1/3县级财政已单独成立机构,其余县也都有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全省从事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干部职工已达378人。二是培养出一批“懂技术、精业务”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严格要求技术人员既要掌握一流的信息技术,还要熟练掌握财政业务知识,以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最佳吻合。三是强化财政业务干部对技术系统的应用和指导能力。要求各业务口的财政干部不仅能熟练操作相关信息系统,还能从业务角度对系统的完善和优化提出需求,以不断推进系统的科学升级。

三、一体化建设

1、构建了业务与技术互促共进的工作机制。坚持“信息技术与财政业务深度融合”的原则,使信息技术与财政管理形成了互动互促、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建立了技术与业务一体化工作机制。在工作中,注意将财政业务与信息技术同步推进,打破信息化建设只局限于信息技术单一层面的传统观念,将业务与技术捆绑在一起,实施“一体化”推进。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推进财政改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的各项财政改革,对财政业务的科学性、规范性要求都很高,需要收集的数据量大,信息的分析测算复杂程度高,继续依靠手工方式操作,改革就难以实施。信息技术不仅能为财政改革提供强大的自动化处理手段和业务流程优化管理支持,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财政工作效率,因此,成为了推进财政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三是用信息技术推动财政改革与发展。近几年,在我省各项财政改革中,信息技术应用从简单支撑财政业务流程,到深度融入业务各个环节,再到逐步规范业务流程以及渐渐影响和改变业务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有效促进了各项财政改革的同步推进。

2、构建了各处室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我省遵从“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理念,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调动各方力量,形成了各级财政领导和业务部门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工作局面。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对“金财工程”建设工作,厅党组一直高度重视,不仅把“金财工程”摆正位,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而且把“金财工程”送入轨,采取多种措施保证“金财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二是强化“金财办”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了“金财工程”建设的统一协调机制,明确要求每个项目的实施由业务处室与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共同参与。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研究协调“金财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使重大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落实。三是处室之间协调联动。“金财工程”是“信息技术+财政业务”的切实体现,需要信息中心与各业务处室的通力合作。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在信息中心与业务部门间建立了和谐的工作关系,形成了信息中心与业务处室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

3、形成了全省“大运维”体系建设框架。一是谋划制定了全省“大运维”管理思路和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我省明确运维工作思路是,按照ITIL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理念与标准,逐步建成跨省市县三级的“立体、交互、统一”的“大运维”体系。围绕“大运维”思路,还积极谋划了全省运维体系建设方案,细化了软件技术支持、设备维修、网站管理等服务流程。二是初步构建起运行维护体系框架。建立了全省运维服务台,建设了软件技术支持和网络设备维护知识数据库,相继开通了软件技术支持和维修维护热线,搭建了集计算机设备购置、办公耗材配送、设备维修维护、软件技术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全省财政系统的运维保障能力和服务快速反应能力大大提高。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电子邮箱:webmaster@mof.gov.cn
技术支持:财政部www.bet36365.com
邮编:100820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